RAG(Retrieval-Augmented Generation,检索增强生成)是大模型(如GPT、LLaMA等)应用中的一种关键技术,旨在通过结合外部知识检索和文本生成能力,提升模型回答的准确性和时效性。以下是详细解析:


1. RAG的核心原理
– 检索(Retrieval)​​:当用户提问时,系统先从外部知识库(如数据库、文档、网页等)中检索与问题相关的信息片段。
– 生成(Generation)​​:将检索到的信息作为上下文,输入到大模型中,由模型生成更精准、可靠的回答。
类比:类似于学生考试时先查资料(检索),再结合自己的理解(生成)作答,而非仅凭记忆。


2. 为什么需要RAG?​
– 解决大模型的局限性​:
– 知识过时​:大模型的训练数据有截止日期(如GPT-3.5截至2021年),无法获取最新信息。
– 幻觉问题​:模型可能生成看似合理但实际错误的内容。
– 专业领域知识不足​:通用模型对细分领域(如医学、法律)的细节掌握有限。
– 动态更新知识​:无需重新训练模型,仅需更新检索库即可适配新信息。


3. 典型应用场景
– 问答系统​:如客服机器人,需结合实时政策或产品文档回答。
– 学术/医疗咨询​:检索最新论文或诊疗指南后生成建议。
– 企业知识管理​:从内部文档中提取信息生成报告。


4. RAG vs 微调(Fine-tuning)​
暂时无法在飞书文档外展示此内容
最佳实践:两者可结合使用(微调模型+检索增强)。


5. 技术实现步骤
1. 文档处理​:将知识库分割为片段,嵌入(Embedding)为向量并存储。
2. 检索​:用问题向量匹配最相关的文档片段(如用FAISS、Elasticsearch)。
3. 生成​:将检索结果作为提示(Prompt)输入模型,生成最终回答。


6. 案例
– 问题​:“202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是谁?”
– RAG流程​:
1. 检索到2023年获奖者为克劳迪娅·戈尔丁(Claudia Goldin)​。
2. 模型结合检索结果生成回答,避免因训练数据截止而无法回答。


总结
RAG通过动态引入外部知识,显著提升大模型的实用性和可靠性,是当前AI落地的关键技术之一。尤其适合需实时性或专业性的场景,但其效果依赖于检索质量和提示词(Prompt)设计。

作者 littlepudding

奇瑞汽车,车载智能语音开发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